20年後15萬噸廢棄太陽能板尺寸不同 回收成環保隱憂

▲桃園市介壽國小安裝太陽能板,成為復興區首座綠能光電小學。(圖/環保局提供)

▲太陽能板資料照片。(圖/環保局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政府力推2020年要將太陽能板裝置容量升級到20GW,但太陽能板退役後該去哪?製造與回收過程產生的汙染物,又是另一項環保問題。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指出,太陽能板回收機制正在研擬當中,會傾向由製造業者擔起回收責任。成大資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偉聖則擔心,市面上模組尺寸不一,很難用自動化的回收系統處理,可能會因此出現漏網之魚。

根據《遠見雜誌》報導,太陽能板若以20年生命週期計算,經濟部能源局推估,2020年台灣將有1.4萬噸的廢棄模組,20年後,2038年就會急速成長到15萬噸,到了2041年,將上看21萬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麼多廢棄太陽能板,從製造、使用到回收都存在汙染隱憂。矽晶太陽能電池在切割過程中,會產生出大量具有刺鼻味的「碳化矽粒子」,以及矽屑、金屬、切削油等,形成固體狀「矽泥」(或被稱為廢砂漿),4、5年前沒有管道可利用,陳偉聖在媒體報導中指出,這種矽泥現在已有成熟技術可進行資源循環與提煉,並作為鋼鐵業原料,不過還是有未妥善處置的矽污泥,被存放於閒置廠房與港口,礙於法令規範難以處置。

就算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已有新技術克服環保問題,但回收仍是汙染隱憂,賴瑩瑩表示,這些太陽能板屬於一般事業廢棄物,未來計畫由經濟部技術輔導製造業者回收,機制正在研商當中,會要求製造業者負起回收責任,經費來源的部分,會規劃民間成立回收聯盟、收費機制,在北、中、南三地成立廢棄物處理廠,並向業者預收處理費。

但陳偉聖認為,市場上模組尺寸不一,無法由自動化的回收系統處理,可能成為漏網之魚,「將來不知道會到處亂丟到哪裡?」

台灣發展綠電是目標,但澎湖縣的太陽能板受鹽害腐蝕,澎湖機場、第一漁港、東吉嶼等太陽能板現已全部拆除,有媒體報導指出,僅是支架損壞,光電板未受影響,但澎湖縣政府建設處擔心東北季風會將太陽能高架吹垮,因此先行拆下。台灣發展太陽能光電動機良好,但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