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德國對華貿易去風險化 -- 毫無跡象

據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消息,德國政府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將注重多元化和去風險化。但德國對華貿易絲毫沒有降低風險的跡象。到目前為止,情況恰恰相反,對北京的貿易逆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而且對相關原材料的嚴重依賴最近在進一步增加。

德國總理舒爾茨
德國總理舒爾茨 AP - Michael Probst
廣告

德國政府於七月中旬推出了對華戰略。其中,德中經貿關係必須變得“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更加互惠。”鑒於最新的進口發展,德國迫切需要降低風險。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多元化的供應鏈以及迅速與其他國家簽訂新的貿易協定。例如,將加強與非洲夥伴的經濟關係,並迅速敲定與南美、墨西哥、智利、肯尼亞、印度等國的協議。

但德國經濟學院對德國外貿統計數據的分析顯示:2022年沒有出現供應來源多元化,也沒有大規模去風險化。去年,對中國的出口僅增長了3.2%,對所有其他國家的出口增長了約14%。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進口增長了34%,而整體進口僅增長了24%。這導致德國對華貿易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逆差。2022年,德國對華貿易逆差升至840億歐元左右。其中,德國從中國進口的化工產品價值增長了285%。這是這一年特有的一次性現象。從中國進口佔比最大的是有機原材料和化學品,約佔33%,其次是電子原件,約佔14%。2022年,德國用於數字化和脫碳的大量稀土和其他重要初級產品有90%以上來自中國。

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日益增加。2021年,有298個產品組中,德國進口總額中的中國份額超過50%。到2022年,其中211個產品組的中國所佔份額繼續增加,佔70%以上。在涉及到能源轉型所需的原材料和產品時,通常存在關鍵的依賴性。

德國政府在其對華戰略文件中,要求德國在華企業進行仔細的風險分析,並宣布將與重要企業交換機密信息。此外,政府還明確表態,一旦發生地緣政治危機,企業應自行承擔即將發生的損失,而不能寄希望於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前來救援。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