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iWIN」事件,錯真的不在受理申訴機關?

曾子軒
user

曾子軒

2024-02-08

瀏覽數 18,300+

兒福團體和ACG文化愛好者,對於管制虛擬兒少內容的想法有很大分歧。曾子軒攝。
兒福團體和ACG文化愛好者,對於管制虛擬兒少內容的想法有很大分歧。曾子軒攝。
00:00
00:00

依照「兒少法」成立的網路內容防護機構「iWIN」,因為通知業者下架涉及虛擬「幼態/兒少」的內容,引發動漫愛好者不滿。兒少保護機關衛福部表示依法管制,捍衛兒少權益的兒福團體也發聲支持,但創作者認為此舉戕害言論自由。他們各自的理由為何?立法委員和刑法學者又有什麼說法?受理民眾申訴、位於事件風暴的iWIN又怎麼說,《遠見》採訪各界說法帶你一次看。 

這次讓動漫圈炎上的事件,圍繞著管制虛擬「幼態/兒少」色情這個命題,既牽涉到創作者的言論自由,同時也和兒少權益保護團體有關。不過,在釐清管制與否的價值判斷以前。質疑者首先問的是,iWIN機構,以及兒少保護主管機關衛福部保護司,根據哪條法律管制虛擬作品?

iWIN回應:當初規範虛擬內容是比照刑法 

「2023年修訂『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時,參考大法官釋字、比照『刑法』對性影像的定義,增加「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這段文字。」iWIN執行秘書劉昱均解釋

劉昱均指出,兒少保護的主關機關衛福部認為根據法令,虛擬兒少也要納入對於兒少性剝削的判斷範圍之中,因此iWIN將其納入考量,再加上民眾檢舉,引發這次爭議。

不過,當初修法,其實是為了處理真實性私密影像。「當時都在講,要讓受害者防止二次創傷。」與婦女團體一起提案修法的立法委員范雲澄清,修法目的是保護真實受害者。她認為即便調整定義、比照「刑法」,也不會影響到虛擬創作。

范雲補充,2023年修法前,「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就已經有「圖畫」兩字,那是2015年朝野通過修法的用詞。這次出現爭議,「屬於『操作層面』,積極執行涉及圖畫的內容,卻沒有經過溝通討論。」范雲強調,過往有限制創作自由的案例,但也要經過法官認定,現在作法絕非修法時的原意。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刑法學者謝煜偉則批評,兒少保護主管機關衛福部擴張解釋法律,「法律仍然是指未滿18歲之人,要有人的性影像才可以,其實沒有加上非實在的敘述。」

雖然法律條文中,有「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的定義,但謝煜偉指出,那只是比照大法官用語而已,並沒有超越過去指涉猥褻的概念。他強調,現行條文沒辦法直接得出規制範圍包含虛擬兒童色情。

支持管制者:不能把兒少當成性客體 

如果向下探索,首先會觸及判斷虛擬兒少標準的浮冰,接著則會撞上管制虛擬幼態/兒少的色情深水層。

同人創作者Dr.Beeeee & Apoidea認為,討論「幼態色情」是一個虛假命題,因為常見的日系或者幼態畫風,和真實人類的幼態並不相同,那是創作者的藝術風格展現。他強調,贊成管制「寫實風格」的虛擬兒少/幼態色情,尤其是可能牽涉到真實照片、由AI生成的兒童色情圖像,對於其他虛擬創作,現有分級制度便已足夠。

創作者解釋,主管機關認定的「幼態」其實是動漫創作中,常見的日系風格。圖為西門町虛擬代言人「美少女」林默娘,也就是大眾熟悉的媽祖。曾子軒攝影。

創作者解釋,主管機關認定的「幼態」其實是動漫創作中,常見的日系風格。圖為西門町虛擬代言人「美少女」林默娘,也就是大眾熟悉的媽祖。曾子軒攝影。

關注兒少性剝削議題的台灣展翅協會秘書長陳逸玲指出,2014年,台灣將《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並納入政府政策。以公約為基礎出發,她表示,成年人不該把兒童視為性的對象,這是兒少性剝削防治的核心。她也舉出數個理由支持管制。

首先,針對反對管制者主張「沒有真實受害者」,陳逸玲分享,協會有接觸到真實個案,就是利用兒少性交內容誘拐兒童。「有畫成年人性侵小孩的畫作、跟小朋友發生性活動的內容,降低小孩對性的敏感度,讓小孩覺得這樣做是可以的。」這些第一手經驗讓協會認為,應該關注虛擬兒少色情內容產生的影響。

「不管真人非真人,這個傷害不只有性侵害或者性剝削,只要小孩可以被當成性的對象,都會是傷害。」陳逸玲指出。
國際碳權威帶你打破傳統碳思維|2024ESG國際大師論壇

其次她也補充,科技進展推進AI技術,例如以AI修飾真實圖片隱藏性虐行為,對防止兒少性剝削業務帶來挑戰。

反對管制者:和規範暴力電玩一樣,缺乏實證基礎連結 

過去在臺北大學任教、專攻犯罪學的立法委員沈伯洋,則持不同意見。他強調,完全支持不應把兒童當成性客體,因此反對雛妓;然而,若要規範虛擬對象,就是將「觀看內容」連結到「施行犯罪」,推論要有實證基礎,

「就跟犯罪學談是否規範暴力電玩一樣,實證研究顯示,玩這些反而會降低犯罪率。」沈伯洋分析。

謝煜偉也強調,「觀看兒少(色情)動漫,會連結到戀童癖嗎?」他認為這個連結沒有基礎,甚至有相反、推翻因果關係的研究。

圖文作家阿虫以台灣VTuber杏仁咪嚕為例,外觀看起來符合衛福部對幼態的定義,但這只是常見的畫風而已。曾子軒攝影。

圖文作家阿虫以台灣VTuber杏仁咪嚕為例,外觀看起來符合衛福部對幼態的定義,但這只是常見的畫風而已。曾子軒攝影。

問題並非出在iWIN而是衛福部?立委:希望納入多元意見 

觀察這次爭議,沈伯洋認為問題其實並非出在iWIN身上。「(iWIN)因為接到檢舉,去函平台表示可能有疑問,其實沒什麼強制力。」他指出,後續衛福部將認定標準踩死,才是造成反彈關鍵,後續主要溝通的對象主要會是衛福部。

范雲也表示,會要求衛福部將創作者意見納入考慮,並將操作細節說明清楚,尤其是非虛擬角色,讓兒少保護和創作自由取得平衡。

對iWIN來說,平時受理民眾檢舉,其實就是在言論自由與兒少保護之間找平衡。劉昱均認為,溝通是他們的最大挑戰。「執行政策的時候,如何透過各種方法跟民眾溝通,這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挑戰的。」言論自由有其邊界,兒少保護也要依循比例原則。

劉昱均也補充,iWIN同仁擔心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iWIN聯繫後,網路業者想都不想就直接下架,「如果我們說什麼,他們都直接刪掉,會不會真的出現有問題的案件?」因此,iWIN跟國內外業者都有建立聯繫管道,遇上有爭議的問題,業者也會打電話直接討論。

第二種,iWIN則會擔心自己「縱放」實際上違法的案件。對此,NGO很在意,「開多方利害關係人會議的時候,會監督我們,告訴我們標準過於寬鬆、認為我們執行不力。」劉昱均強調,不管是哪種情況都不好,因此會和業者、NGO和主管機關解釋自己的判斷理由,希望讓資訊變得透明。

她也承諾,三月iWIN邀請針對虛擬兒少圖像討論時,會邀集包含動漫圈人士在內的代表,事前公布邀約對象名單,讓關注議題的人檢視有沒有代表性,同時也可以公開會議紀錄。

謝煜偉認為,日本對於清純可愛的次文化描寫已經足夠壯大,因此能夠對抗外國的立法趨勢,就看接下來台灣的愛好者是否有辦法「守住論述」。圖為2024台北動漫節的排隊人潮。曾子軒攝影。

謝煜偉認為,日本對於清純可愛的次文化描寫已經足夠壯大,因此能夠對抗外國的立法趨勢,就看接下來台灣的愛好者是否有辦法「守住論述」。圖為2024台北動漫節的排隊人潮。曾子軒攝影。

在Google評論「刷負評」、打電話到利益團體罵人、翻找立委提案抓戰犯的激情背後,重新審視這次爭議,能夠清楚看到事件爆發脈絡,以及不同想法的激烈碰撞。

「兒少性剝削條例」修正背景,其實是針對真實兒少性私密影像,只是在用詞上使用大法官用字、比照刑法定義。然而,如同謝煜偉所說,行政機關如衛福部,一向遵照立法理由執行政策,因此依法行事的iWIN才會碰觸到敏感議題。

對倡議者來說,不理性地攻訐不同意見者、將對方往死裡打,只會將潛在盟友推向遠方;對政府部門來說,在討論時參考不同主張、廣納各方意見,才是找到出路的關鍵。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