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政府為了「充裕市庫」,以38億賣掉能蓋3500戶「社會住宅」的土地

台中市政府為了「充裕市庫」,以38億賣掉能蓋3500戶「社會住宅」的土地
圖為台中市政府已興建的大里區光正段社會住宅。Photo credit:台中市政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中市政府說明,開發完成後,土地改良後也可以連帶增益地價稅、房屋稅收入,進而充裕市庫,使全體市民共享開發果實,創造市政良性循環。

台中市政府昨(23)日進行「區段徵收配餘地」公開標售,其中原本規劃為「社會住宅」用地的北屯區太原段140地號,昨日被總太地產標下。台中市政府則表示,北屯太原段本來就應依規標售,原本的社會住宅戶數,會調整至西屯區。但「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研究員廖庭輝卻說,但太原段土地足以興建五期,西屯段則僅有三期規劃,將太原段這樣大面積土地賣掉後,可能很難再找得到適合的土地蓋回這太原段原定的3500戶。

《自由時報》報導,台中市政府地政局昨(23)日進行今年「區段徵收配餘地」第2次公開標售,其中太原段140地號土地23日公開標售,面積3萬7457平方公尺,底價為34億1607萬8400元,共有3家業者投標,最後以38億168萬元標出。

《經濟日報》報導,標下北屯區太原段140地號的是總太地產,總太地產2016年11月才以總價23億元、每坪約19.16萬元標下相鄰的土地,至今,同區土地每坪上漲14萬餘元,漲幅逾75%。

何謂「區段徵收配餘地」?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徐世榮曾於《說書》解釋,土地徵收分為「區段徵收」與「市地重劃」兩種,若實施區段徵收的土地,政府可拿到約徵收總面積三分之一的土地,稱做「配餘地」。

不過,由於該地段原本是林佳龍政府時代的社會住宅預定地。《中央社》報導,時代力量立法委員洪慈庸就指出,北屯太原段社宅用地今年年初才統包發包,5月卻喊卡,7月上網公開標售,23日正式標出,蓋社會住宅這麼好的居住正義政策,為何臨時喊卡,質疑決策背後是否有勾結建商利益。

台中市政府:標售土地可增進地價稅、充裕市庫

針對標售北屯太原段一事,台中市政府新聞稿指出,北屯太原段本來就應依規標售,這是合法處理,不處理反而會被質疑養地不活化、行政效率差等問題。

地政局說明,區段徵收是自償性的土地開發事業,須先由政府對外融資取得開發經費,開發完成後因為公共設施開闢,都市環境改善,帶動整體區域發展,提升土地利用價值。透過土地標售所得來回收開發費用,如有盈餘則全數撥入實施「平均地權基金」,充實改善開發區各項建設;土地改良後也可以連帶增益地價稅、房屋稅收入,進而充裕市庫,使全體市民共享開發果實,創造市政良性循環。

不過長期關注居住正義的「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研究員廖庭輝投書《鳴人堂》指出,《住宅法》第5條規定「主管機關為推動住宅計畫,得結合公有土地資源、都市計畫、土地開發、都市更新、融資貸款、住宅補貼或其他策略辦理」,可見區段徵收配餘地作為社會住宅用地完全合法的。到底是要賣地,還是建設社會住宅,完全是台中市政府可以裁量抉擇的事項。

此外,台中市地政局雖然表示,標售盈餘將全數撥入「平均地權基金」,但廖庭輝強調,根據《台中市實施平均地權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所規定的基金運用範圍,全都是市地重劃、區段徵收、平均地權等相關業務,無關弱勢族群補貼或其他社會福利。而對比2008年與2018年後,台中房價漲幅高達114%,名列各都第一,政府賣地牟利,最後買單的,是想要在台中購屋、工作、生活的老百姓。

把社會住宅移到其他地方蓋?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很難再找到這麼大的地

台中市政府另一則新聞稿則指出,北屯區太原段140地號原本屬於第2階段社宅興辦基地,2016年時採BOT模式辦理,因不具市場招商誘因,2017年改採自建分期方式辦理,預計於第1期基地上興辦450戶。

但考量目前北屯區已有同榮段560戶及北屯段220戶興建中,經重新檢討評估後,將該基地戶數於今年度調整至需求度高的西屯區新增一處國安段基地,並分3期興辦社會住宅,第1期將興建500戶。未來,在北屯區,會針對14期重劃區及捷運機廠南站研議評估興辦基地,以滿足北屯區社宅需求戶數量。

而針對市府說的「將基地戶數調整至需求度高的西屯區」,廖庭輝表示,西屯段一期500戶數量雖然大於太原段一期的450戶。但太原段土地足以興建5期,西屯段則僅有3期規劃。廖庭輝認為,北屯區太原段1萬1330坪土地,原本預計可達成3500戶,成為台中最大社會住宅。將太原段這種大面積優質土地賣掉之後,可能很難再找得到適合的土地蓋回這3500戶。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19年5月曾撰文比較六都社會住宅興建進度,台中市原本在過去4年作為積極,但新任市長盧秀燕上任後不僅沒有新計畫,除了撤銷這次的北屯區太原段一期450戶,還撤銷北屯區東山段330戶、豐原火車站後站72戶、南屯區建功案84戶、東區練武段270戶,總計撤銷共1206戶,批評台中市是社會住宅興建「開倒車」。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