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大

台大3年就停辦 各校搶設學士後醫學系,台灣真的缺醫生嗎?

繼義守大之後,清大、中興、中山、元智都想增設學士後醫學系。但30多年前,台灣曾有4校後醫系接連停辦,最短的台大才營運3年。後醫系捲土重來,真能解決醫師人力問題?

醫學系-義守大學-清華大學-中興大學-中山大學-後醫系 念醫學系當醫生,是許多學子甚至家長的夢想。但1300人的招生限額是太多或太少,還有待研究證明。圖片來源:邱劍英
    其他

畢業生奔走求職的夏天,許多大學也在為自己的前景奔走。炒得火熱的陽明交大之外,還有清華、元智、中興及中山大學在等教育部放行,增設醫學系甚至醫學院。

為什麼是醫學系,4校的發想各異。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學士後醫學系(簡稱後醫系)。

今年第3次提出申請的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以AI影像判讀在醫學上的應用為例,認為醫學正在和不同領域的知識結合,「國外的學士後醫學系希望醫生不只看診而已,還要做一些研究,我覺得這是未來的趨勢。」(看更多:弱勢者口腔守門員黃純德 身障者、失智老人、偏鄉兒童不能沒有他

看準後醫系的不只中興,今年第2次申請的中山大學,也是申請增設後醫系、精準醫學研究所與生技醫藥研究所,和高雄醫學大學併校同為選項之一。

初次提出申請的元智和清大,前者強調智慧醫療,要運用遠東集團內亞東醫院的資源,申請後醫系、護理系及醫學研究所。後者則主打精準醫療,要用後醫系的規劃培養醫師科學家。

除了培育跨界人才,後醫系也是在台灣申請增設醫學系的一線生機。7年前成立後醫系國際生專班,就是義守大學後來獲准成立醫學院、醫學系的關鍵之一。

廣告

義守闖關成功,後醫系很關鍵

來自貝里斯的摩根(Paul Morgan),就是今年義大後醫系國際生專班畢業生之一。跟一般6、7年制醫學生的差別是,他曾在美國就讀生化系,在義大只要4年醫學訓練就能拿到學位。

在這個全台唯一只收邦交國醫療人才的全英語授課專班,40位同學都是來自史瓦帝尼、貝里斯、宏都拉斯等友邦。但夢想成為放射師或神經外科醫師的摩根感嘆,礙於法規,無法在台接受專科訓練,回國後也無法圓夢。(看更多:從白目憤青變熱血醫師 阿金醫師: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

也因為這些國際生畢業後幾乎都會返國服務,不會在台執業、算入醫師名額,義大後醫系國際生專班才在2013年核准成立。半年後,醫學院也被核准。

廣告

去年,義守大學才開始招收第一屆的30個公費生,成為全台第12個醫學系,距離提出申請已近20年。

事實上,高教想增設醫學系,都會碰到醫學生招生名額一年1300人的限制,「大概20年來幾乎無法打破,挑戰就是在這裡,」薛富盛說。

為什麼只招1300人?

1999年,衛生署(現在的衛福部)建議將醫學系招生人數上限訂在1300人後,至今沒有變過。一旦增設醫學系自費名額,就會影響其他學校的招生人數,而公費生則不在此限。

20年過去,台灣需要更多醫師嗎?薛富盛認為,去年9月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每週工時上限80小時。增設醫學系,可以擴大培養醫師人力,有助於緩解醫師工時過長的問題。

廣告

但2013年,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在衛福部委託的「西醫師人力發展評估計劃」中提到,依照既有的供需、工時估算,2032年,醫師人力供給將比需求多出449個FTE(週工時60小時的西醫師),「建議不需調整醫學系名額。」

但報告中也提到,隨著西醫師老化,60歲以上的比例從16%倍增到34%,他們每週工時因此下滑,造成醫師人數看似足夠,但實際服務量大幅短缺,2032年將「人力短缺約3901個FTE。」

7年過去,台灣的醫師人力究竟充足或短缺,該不該調整醫學系名額?熊昭及研究團隊正在進行最新的調查,目前尚未定案。

但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林雅惠認為,從台灣醫師人力的地區、科別分布來看,問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除了內外婦兒急的「五大皆空」外,離島、偏鄉的醫療資源也仍較不足。

廣告

既然1300個名額的天花板暫時無法打破,清華、中興、中山、元智等都有意申請公費生名額,要讓原住民、偏鄉的學生在畢業後回鄉工作,緩解醫師人力分布不均的問題。(看更多:「如果我放棄,還有誰要做?」都市醫生捨高薪回偏鄉,9年催生南迴醫院

「但如果沒有替他們想偏鄉誘因的話,服務完又回到都會了,」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醫療政策委員會召委吳國治認為,應不是增加醫學生名額,而是靠規劃去改善,加強留在偏鄉的誘因。

少了留任誘因的設計與配套措施,增設後醫系公費生真的能達到目的?

4校接連停招,最短只有3年

30多年前,台灣曾有四間學校接連停辦後醫系。

1982年,陽明醫學院(現陽明大學)院長韓偉帶團考察美國後醫系制度後,便由台大、陽明、高醫率先開辦後醫系公費生制度,成大與長庚隨後加入。

廣告

但台大卻在這批後醫系學生進入醫院實習前,就宣告停辦,後醫系只存在短短3年。現在,扣除只收國際生的義守大學,全台只剩高雄醫學大學還有後醫系。

曾任高醫大、義大醫學院副院長的蔡淳娟及研究團隊,在2008年發表的〈80年代台灣施行學士後醫學系學制之經驗研究〉中提到,訪談當時創辦後醫系的學校領導者後發現,開辦後醫系「並未達到當初設立的目標。」(看更多:針灸名家孫茂峰 中風腦麻患者的最後希望,台灣邦交國總理都來求診

當時的後醫系目標是,鼓勵學生往偏遠的基層服務及基礎醫學研究,卻事與願違。

念完學士班才就讀醫學系的他們,時常面對學貸或養家等財務壓力,最後更傾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等較易開業的專科。醫師被視為高收入、高社會地位象徵的價值觀,更使後醫系伸展不開,無法培育醫學研究人才。

該文中寫道,當時5校聯招的招生方式,加上教學與課程設計缺乏配套都是原因。「只要5年制的後醫系和7年制的醫學系雙軌並存,會使後醫學制重蹈覆徹。」

當時的後醫生,很多是沒考上醫學系,只好先念別的科系。他們年紀較大,一進後醫系就想趕快畢業賺錢。再加上招生鑑別度不夠,容易選進不適合的學生。

現在,雖然西醫師的工作環境和社會形象,已和30年前不同,但後醫系的招生方式、課程設計等,怎麼避免往事重現,仍是教育部和中興、中山、清大與元智不得不審慎面對的課題。(責任編輯:曹凱婷)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499(原價$790)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