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股東會4大重點

最喜歡Morris 與張忠謀對談,《晶片戰爭》作者米勒是誰?

半導體教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3月16日將與《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對談,從歷史縱深與地緣政治視角,了解半導體競合新賽局與台灣的挑戰。將與張忠謀對談的米勒,是何許人物 ?

張忠謀-晶片戰爭-台積電-半導體-兩岸-矽 圖片來源:Chris Miller提供
    其他

年僅35歲的米勒是美國塔夫茨大學國際歷史副教授。他撰寫的《晶片戰爭》去年橫空出世,獲得《金融時報》2022年度商業圖書獎。

從學霸到暢銷作家

懂俄語的米勒,擁有哈佛學士、耶魯歷史碩博士學位,可說是典型學霸。

面孔清秀、一身學者氣息的米勒,在《晶片戰爭》之前寫的3本書,主題都是俄羅斯歷史,包括分析普丁時代的俄國經濟、前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的經濟轉型失敗,新書卻突然大跳躍,把主題轉移到了半導體上頭。

米勒接受《天下》採訪時表示,大約5年前,他打算撰寫新書探討冷戰時期的飛彈技術史,但深入研究後發現半導體才是一切的核心。到現在的烏俄戰爭,對進口半導體的高度依賴,再度成為俄國在戰場上的最大罩門之一。

但半導體先前在美國是很冷門的題材,同事還說「寫半導體只有工程師會看吧」,結果新書出版不久,美國就對中國祭出史上最凶狠的半導體禁令,等同由總統拜登領頭直接替「晶片戰爭」打響名號,米勒跟著爆紅,媒體邀訪不斷,書也賣得嚇嚇叫,成為暢銷作家。

廣告

米勒之所以贏得《金融時報》和麥肯錫2022年度商業圖書獎,部分受惠於近年新得獎趨勢。10年前,得獎書籍固定是撰寫經濟、銀行、企業巨頭興衰的主題。不過在2015年,未來學家馬丁福特(Martin Ford)以《機器人的崛起:技術與失業未來的威脅》獲獎,此後該獎項就成了大數據、矽谷新創、網路犯罪相關專業分析的主場。

這本書出版的時機不能再更好了。不只是因為現在美中衝突,這些出現在汽車、電話、電腦、無數民間與軍用裝置中的精密矽零件,是新冠肺炎疫情後最火熱的話題。封城後特別嚴重的消費者搶購造成半導體短缺,使得數百萬輛汽車無法銷售,企業因而虧損數百萬美元,延後出貨使絕望的消費者要等上好幾個月。

廣告

就是這時候,社會大眾才知道汽車沒有這些微處理器就不能賣,「晶片」和「半導體」成了家喻戶曉的日常話題。

米勒表示,「多數人以為晶片就是在電腦裡面,這當然是真的。這是晶片的主要用途之一。」

「但事實上,我們使用幾乎任何有開關的東西裡都有晶片,從微波爐到手表,洗碗機通常也有一個到數個晶片在裡面。智慧手機會有十幾個晶片,不只是管理作業系統的主晶片,攝影機、聲音或Wi-Fi也有晶片。」

米勒:「製作晶片是人類史上最迷人也複雜的製造問題」

發現半導體的重要性後,米勒放下對蘇聯和普丁俄國的研究,花了5年潛心投入半導體的宇宙,對科學家及其他產業專家做了100多次訪談,寫出《晶片戰爭》。

廣告

半導體不但複雜,也與所有人切身相關,還牽涉到廣泛的經濟、科技與地緣政治議題。他原本研究的冷戰時期飛彈導引系統,只能體現半導體重要性的冰山一角。

米勒表示,「不管是全球化的形貌、供應鏈結構還是軍事力量的未來,我在理解它們的過程中,開始對半導體的趨勢有了很多的認識,你必須瞭解半導體在這一切當中扮演的角色,否則無法搞懂上述任何一件事情。」

近來的美中的科技戰略角力,坐實了半導體的戰略重要性。華府近期宣布不准向中國企業供應用美國科技製造的特定半導體,以阻止中國用來發展自己的科技產業或用在超級電腦、次世代武器等戰略領域上。

米勒經過幾千小時的研究,深深著迷。他說,「我愈深入挖掘它們的歷史和和製作過程,愈是理解到製作它們是人類歷史上最迷人複雜的製作問題。」

廣告

「這是一種用奈米為單位測量的科技(比2020年讓整個地球停下腳步的新冠病毒更小),從複雜的工業化工廠構思出來。這類工廠的造價可能多達200億美元,在可以運作前,需要花上好幾年時間。」

「而且它們依賴定義細微的供應鏈,在材料來回之間,從設計到製造,牽涉到好幾個不同國家的不同公司。」

「它是如此困難又昂貴。有少數公司和國家控制著晶片的使用,這可能衍生出巨大的經濟後果,因為若你是一間在供應鏈中不可取代的公司,等同在市場取得極大的地位。」

「它也牽扯到極其龐大的地緣政治後果,因為它會讓特定國家能取得晶片、有能力切斷其他國家取得最先進晶片的管道。」

廣告

就像直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天然氣才成為西方政治階級的議程,半導體也是直到短缺才成為注意力的中心。現在歐洲國家希望能振興自家半導體產業,降低對出口的依賴。歐盟希望2030年前,在全球微處理器製造所占的分額,能從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20%。

但米勒認為歐洲不管砸了多少錢,都將與其他國家互相依賴。他認為歐洲會繼續依賴日本和美國。

這也不只是經濟戰爭。米勒相信晶片牽涉到軍力優勢,未來軍力的平衡,會有不小的部分是由誰能取得最先進的電腦晶片來形塑,所以這不只是經濟部或財政部應該關心的問題,也是全球國防部必須關心的事。軍事力量的未來,會與半導體更密切相關。例如自動無人機,需要運算能力、記憶體、人工智慧(AI)、訊號處理,一切都關乎晶片。

米勒表示,俄國能買到的晶片類型確實相當受限,雖然可以在黑市買到很多晶片,但俄國在取得晶片方面面臨極大困難,不管是飛彈系統、無人機還是坦克等較傳統的軍事裝備,都需要晶片,俄國取得需要的晶片是越來越難。

為張忠謀著迷的迷弟

米勒在迷上半導體的同時,似乎也迷上張忠謀。他表示,張忠謀是過去一百年最被低估的企業家,許多人從來沒聽過他,但大家每天使用的產品都依賴他的公司。

米勒不久前在天下經濟論壇表示,「我在研究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了張忠謀的粉絲。我發現台灣充分認識到張忠謀的重要性,但是在其他國家,多數人沒有聽過張忠謀。對我來講這是很驚人的,因為張忠謀的人生故事,反映了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如果你想要用一個人來闡述整個半導體產業過去50年來的變化,最好的選擇就是張忠謀。這不只是因為他創辦了全世界規模最大,最賺錢的晶圓廠台積電,也不只是因為台積電的技術沒有人能夠比擬,主要的原因是他能夠將他的技術才能與他的商業遠見,充分結合。」

「張忠謀在創立台積電初期,向許多半導體的大老爭取投資,無論是摩爾(Gordon Moore)或是諾伊斯(Bob Noyce)但是他們都認為專業晶圓廠代工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因為會找不到客戶。以當時來講,這是事實,確實沒有很多大規模的無晶圓廠企業,但是張忠謀有這個遠見,認為這些企業會出現。」

米勒認為,過去75年晶片產業和運算科技的所有重大轉折,不但是張忠謀描繪的,也是張忠謀讓它們發生的。

米勒說,「我們都虧欠張忠謀很多,我希望有更多人聽過他,因為我想他的重要性真的被嚴重低估了」。

即便張忠謀退休,還是常常出現在台積電辦公室和活動上。米勒表示,「我想,他樹立的文化經久不衰,不論在研發、資本支出決定下大賭注,還有孜孜不倦地磨礪台積電的製程。」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The Verge、eandt、El pais)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找回專注多工狀態 喝口原萃 休息一下 程開佑篇
最新訊息
每日6元,固定為自己充電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