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刻意折磨孩子

-

圖片來源:该图片由MichałPixabay上发布

前一陣子去演講,談到有些高敏感氣質的孩子,特別在意他人評價,也很容易因為一些挫敗而感到沮喪。這樣的孩子很需要大人予以溫暖支持,並提供他們更多成功的經驗。

微小且正向經驗的累積,會提升一個人的效能感,更相信自己的做得到,而願意繼續投入艱難的挑戰中。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有家長問到:「但是,都沒讓孩子經歷挫折,如何提升孩子的挫折容忍力?」他說:「一直給孩子成功經驗,就好像養在溫室裡的花朵,未來可能不堪一擊呀!」

另一位家長也問到:「對呀!像我的孩子,最近學騎腳踏車,拆掉輔助輪後,他一直學不會,嘗試幾次就想放棄了。我們鼓勵他再試試看,他便生氣大叫,弄得我也很火!」

「老師,他是不是挫折容忍力不夠呀?我是不是應該繼續逼他練習呢?」

我想起,我的女兒學習騎腳踏車,在有輔助輪的狀況下,很容易上手,騎得飛快。當把輔助輪拆掉,要她試著騎騎看時,她就做不到了。

一開始,我也是很有耐心地扶著她,幫助她體驗平衡,但她仍無法上手,挫折之下便大發脾氣。我再有耐心也被快磨光,便說:「不想練習,就先別騎了!」

我知道,這是氣話——氣她對我發脾氣,也氣她這麼容易放棄。我也想著,哪個孩子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跌倒,傷痕累累地學會騎腳踏車的呢?小時候,我也曾經跌進家裡附近的水溝,在水溝中大哭呀!

「孩子發脾氣,我就讓他別騎了,會不會是過度保護呢?」我心想。

然而,我因為心情不平靜,孩子也還不開心,就先結束這一回合。

雖然做不到很生氣,但卻沒有放棄

過幾天,我陪女兒去公園去玩耍。女兒看到一些孩子在騎腳踏車,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

「那個姊姊讀國小了嗎?」女兒指著其中一位女孩,腳踏車騎得又穩又快。

「我不知道,有可能喔!」我說。

女兒注視那女孩許久,我說:「你想不想學會騎腳踏車呢?」

「嗯!」女兒點點頭。

「那我們再來嘗試好嗎?」女兒說好,我們便回家牽腳踏車來練習。這一次,她還是抓不著訣竅,一直騎不上去,又要我別放手,最後又生氣尖叫。

在我的耐心用完前,我告訴他:「沒關係,我們下次再練習吧!」

「不要!我想要騎!」我很訝異,女兒雖然生氣,卻沒有放棄。我連忙給予肯定:「我看到你一直騎不好,但又堅持要學會,雖然很生氣,但還是沒放棄,你很棒喔!」

我再多擠出一些耐心,繼續陪著她練習,雖然,還是沒成功,但我相信,有一天她終究會學會。因為,我看到她眼裡那份想要駕馭腳踏車的渴望。

然而,如果我不斷要求她反覆練習,逼她立刻就得學會,失敗了就責罵或嘲笑她,或者,當她生氣或洩氣時,根本不願意關注或安撫她。這看起來像是磨練,但卻很可能讓她對騎腳踏車這件事,與負向情感連結在一起。

未來,就算她學會了騎腳踏車,大概也不太喜歡騎;或者,對學習任何新的交通工具,都會心生畏懼。

對孩子的要求,需考量孩子的身心狀況

不少大人認為,在過度保護的環境下,孩子無法容忍挫折或面對失敗。因此,會刻意讓孩子經歷失敗,甚至,對孩子祭出嚴格的要求,以磨練孩子的心智,藉此提升挫折容忍力。

說真的,大人要提供孩子多少程度的保護或磨練,必須視孩子的狀況而定。我們需要提供孩子嘗試挑戰的機會,讓孩子有機會體驗成功,但也不輕易剝奪孩子面對挫敗的機會。

同時,我們還須注意挑戰的難度,是否與孩子的發展階段及能力水準相吻合;以及,若有可能經歷挫敗,挫敗的後果是否是孩子能承受的?如果超出孩子身心能負荷的範圍,讓孩子處在長久、艱困且難以跳脫的困難處境中,對孩子而言就是毒性壓力,可能就此打垮孩子。

我確實也認為孩子需要適度體驗挫折,但卻不需要刻意拿過度艱難的挑戰來折磨孩子。像是,超齡的學習進度、過多的作業量、不符合比例原則的懲罰性抄寫、沒有任何協助就要求孩子承擔的任務等,很容易讓孩子在一再挫敗之下,萌生放棄的念頭。

我挺過了來了,但我也放棄了

剛上小學時,我看到班長站在台上威風凜凜地維持秩序,也很希望有一天能當上班長。小四時,我終於有機會被老師選派為班長。然而,當我站在台上,事情卻和我想得一點都不一樣:教室亂轟轟、同學不服管教,甚至,被本來玩在一起的好朋友討厭。

我才知道,當班長一點都不神氣。我回家向母親訴苦,母親心疼我,便打電話向導師反應,看看能不能讓我不要當班長了。

導師告訴我母親:「擔任班級幹部是一個磨練孩子心智的機會。」我母親也同意。第二天,導師找我談話,傾聽我的困難,並告訴我,可以怎麼做會更好。同時說:「遇到麻煩,就來告訴我,老師會挺你!」我的內心感到很溫暖。

上了國中,我又有機會被推選擔任班長,同樣的麻煩再度發生。除了要額外花心思處理班務外,事情沒做好,會被老師責罵,班上的秩序不佳,老師第一個責怪的對象也是我。

我感到既委屈又沮喪,便鼓起勇氣向老師訴說我的困境。沒想到,老師劈頭就是一陣怒罵:「讓你當班長,是給你機會磨練自己,結果你卻遇到一點困難就哭哭啼啼的,像話嗎?」

我知道,老師是為我好,想給我磨練的機會,但卻沒能給我任何支持與協助,只要我硬著頭皮接受挑戰。我確實將任期給做完了,但我也暗自發誓,以後這類工作能閃則閃。

有時候,大人以為的磨練,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折磨。如果又缺乏適當的關心、支持或陪伴,孩子不僅沒有發展出該有的韌性,反而就此逃避退縮。大人看到孩子脆弱不振,又反過來給孩子更多的要求與壓力,讓孩子永遠處在毫無成就感可言的痛苦之中。

挫折確實是一種磨練,但也別磨練過了頭。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