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就能嚇阻孩子撒謊嗎?你該了解說謊的正面意圖

打罵就能嚇阻孩子撒謊嗎?你該了解說謊的正面意圖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父母應該把孩子說謊的行為,視為改善親子關係的良機,找到問題的癥結加以解決,為子女營造出一個不需說謊的家庭氛圍,讓他們可以自在說出自己的遭遇、困境,爸媽才會更加了解孩子,適時給予援助。

文:洪俊彥(鴻雁寫作教室

如果小朋友對你撒了一個謊,你會如何反應?直接抓過來訓斥一頓,滔滔不絕地批判說謊的行為、闡述誠實的好處?還是一時克制不住就痛打孩子一頓?

當了作文老師多年,看過無數學生書寫撒謊的經驗;所以,請相信我,用這兩種方式處理小朋友的撒謊行為,通常沒有太大的效果。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很自豪地說:「沒有呀,我兒子被我打個幾次之後,就再也沒說過謊了。」──呵呵,究竟是真的不再說謊了呢?還是說謊功力已經進化到讓你難以察覺?可就不好說了。

越挫越勇的說謊功力

瑞辰(化名)的媽媽非常重視兒子的課業,偏偏自己又是一個情緒起伏大、容易過度擔憂的家長。所以,一旦瑞辰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不是扳著一張臉好一陣子不跟他講話,要不就是用打罵的方式鞭策瑞辰。

國小的課業簡單,少有考不好的時候;升上國中就不一樣了,不但科目變多,難度也提升許多。於是,媽媽發飆的次數大增,瑞辰也越來越怕媽媽,每當考試分數不佳,寧可用欺瞞的方式躲過一頓打罵。

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說謊功力也是需要不斷磨練的。瑞辰在文章中偷偷告訴我,他的欺騙功力其實是在一再被抓包中,逐漸領悟訣竅,最後臻於完美。

剛開始,他只是單純謊報成績,並表示成績單還沒發。漸漸地,媽媽開始起疑,便打電話向老師確認,因此揭穿他的謊言。瑞辰在文章中敘述被抓包後的那段日子:

那段時間我真的過超慘的,連續兩個禮拜,我媽只要想到這件事,就衝過來臭罵我一頓,不斷嘶吼:「我最恨人家騙我了!」就算是在她沒有對我發飆的時候,也沒有給我好臉色看。每天放學後,我都會在捷運站徘徊一陣子,看列車一台一台開過去卻不上車──因為我真的不想回家看我媽那張臭臉啊!

經過這次的教訓,根據「不打不成器」的定律,瑞辰照理說應該不敢再騙媽媽了吧。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我痛定思痛,發現是我說謊的功力太拙劣,媽媽要看到白紙黑字的成績單才會相信,所以我決定從成績單下手。怎麼做呢?

我拿原版的成績單去列印了兩張複本,如果想要改動某一個成績,就把複本(1)上的數字剪下,覆蓋貼上複本(2)的分數上。這樣一來,想把「59」變成「79」還是「89」,隨便你。貼完後,再把複本(2)拿去列印一遍,印出來的複本(3)完全看不出拼貼的痕跡哦。最後把複本(3)拿給媽媽看就搞定了!

你猜猜結果怎樣?這招我用了好幾次,她從來沒有發現過,現在已經很少罵我了。

瑞辰為什麼一再說謊?很明顯,不是本性如此,而是怕被罵而已。然而,發現兒子撒謊,媽媽依然採用責罵的方式來處理,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加深了瑞辰的恐懼,逼他去更新說謊方式,陷入惡性循環。

想想看,如果你是瑞辰,當你老實報分數會被懲處,捏造分數被抓包也會遭到懲處,你會選哪一個?──當然是後者囉,至少有瞞天過海的機會嘛。

日本教育家岡本茂樹長年輔導問題少年,根據他的觀察:造成孩子說謊的罪魁禍首,其實是「父母」。當父母對於孩子犯的錯過度反應時,孩子因為面臨處罰感到恐懼,就有可能選擇欺騙的方式來掩飾過錯(註1)。

瑞辰說謊的行為雖然不該鼓勵,但真正要檢討的卻是媽媽。

小朋友的課業固然重要,但考試成績只是一時的,親子關係卻是一世的;由於一時的分數而影響一世的情感,真的值得嗎?

孩子說謊時,該怎麼辦?

被騙的滋味不好受,誰都不希望被當成笨蛋一樣欺騙,所以,要求父母用平常心面對孩子的謊言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事。不過,為了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還是建議爸媽耐著性子試試。以下提供3個方法來處理孩子說謊的行為。

一、戳而不破

這個方法是從我的學生那裡偷學來的。《國語日報》有一年推出徵稿活動,請讀者根據一段兄弟間的對話,完成後續的情節發展。對話如下:

哥:「完蛋了,今天的數學只有考70分,媽媽看了,鐵定發瘋!」

弟:「太好了,今天的數學考了90分,媽媽看了,鐵定樂壞!」

哥哥用祈求的眼神看著弟弟……

我帶班上的學生寫這個題目,大部分孩子設計的情節都大同小異──哥哥和弟弟串通好欺騙媽媽,但被媽媽當場拆穿,狠狠訓了他們一頓,哥哥因而悔悟──也不能說學生缺乏想像力,也許他們的父母就是使用這種方式處理他們的說謊行為,所以就直接搬到稿紙上寫。

不過,當我讀到一個學生方妍蓉所設計的故事時,眼睛頓時一亮!

在妍蓉的故事裡,擔心被懲處的哥哥和弟弟串通好,打算騙媽媽考卷還沒發。沒想到,弟弟這個豬隊友竟然偷偷跟媽媽告密,不知情的哥哥還是照原本計畫騙媽媽。重點來了──此時媽媽不動聲色,沒有立刻拆穿哥哥的謊言。

要怎麼做才能讓哥哥俯首承認自己撒了謊呢?

隔天到學校,老師要收回考卷看看大家訂正的結果。當哥哥從書包拿出考卷時,竟發現家長簽名欄上有媽媽的簽名,當場嚇得臉色發白。

原來,媽媽趁哥哥睡著後,從他書包裡拿出考卷簽名。哥哥知道媽媽發現他說謊的事卻不拆穿他,十分慚愧。哥哥回到家,媽媽用柔和的眼神看著他。

「媽媽,我知道錯了。」哥哥說,「我以後會誠實,再也不說謊了!」(註2)

從頭到尾,媽媽一個字都沒說,就成功讓哥哥自白,實在是高招。果然,妍蓉的創意受到編輯青睞,作品登在報上。

我猜想,這應該是妍蓉的親身經歷,她媽媽可能曾經用這種委婉的方式對付女兒撒的謊。不管是親身經歷還是杜撰的,這都是應付孩子撒謊行為的一個不錯方式,適時地讓他們意識到父母其實知道他們做了什麼,不說不代表不知道,或許會讓他們不打自招。

二、說謊的正面意圖

媽媽的處理方式雖然不錯,但畢竟孩子還是撒了謊,代表媽媽過去對孩子的成績可能反應過度,迫使他不得不撒謊來保護自己。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重新拾起對父母的信任,意識到自己不再需要撒謊呢?

無論孩子做了什麼要不得的行為,發掘這些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是教養中相當關鍵的步驟。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試著想想:小朋友說了一個謊,是不是也有一點點良善的動機呢?

延續妍蓉的故事,媽媽其實可以這樣對哥哥說:

很好,你很誠實,除了誠實之外,也很體貼。我知道你為了怕媽媽擔心你的學業成績,影響心情,所以才騙媽媽說成績單沒發,表示你有在為別人著想。

聽到媽媽這樣回應,哥哥知道媽媽不會再責怪他,於是卸下心防,不用再武裝自己。媽媽接著問哥哥:

是不是媽媽說了什麼話,或表現出什麼態度,讓你覺得壓力很大,不得不說謊呢?

卸下心防的孩子不再有所顧忌,一定會更樂意分享自己的心情,父母就趁這個時機和子女一起找出說謊的原因,並且努力改善。

在文章中和我分享說謊經驗的孩子,他們最後的心得幾乎都是「說謊好累,如果可以,我還真不想撒謊」。沒錯,說了一個謊,從此要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這種心理壓力很不好受。

因此,父母應該把孩子說謊的行為,視為改善親子關係的良機,找到問題的癥結加以解決,為子女營造出一個不需說謊的家庭氛圍,讓他們可以自在說出自己的遭遇、困境,爸媽才會更加了解孩子,適時給予援助。

三、真心話大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