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維晏

一名身著和服的女子雙手輕握紙傘,乘坐在4名「苦力」抬起的「駕籠」(かご)上,對著鏡頭若有所思般凝望。【圖1】照片上的英文招牌顯示此作是在箱根的Hafuya Hotel(名為旅籠壬生屋四郎右衛門,Hafuya Shirozaemon)前拍攝,鄰近蘆之湖沿岸。和服女子、苦力與駕籠,代表古老日本風俗特色的三大題材,同時呈現在這張照片上。它們是文化符號,由擺拍的方式安置在一個充滿旅遊意境的風景。看似平凡的照片,也牽扯出許多關於旅行、攝影術、西方視角等耐人尋味的旨趣。

佚名,《乘駕籠旅遊》,1890-1899年。蛋白相紙手工上色。(紐約公共圖書館藏) The Miriam and Ira D. Wallach Division of Art, Prints and Photographs Photography Collection,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圖 1】佚名,《乘駕籠旅遊》,1890-1899年,蛋白相紙手工上色,紐約公共圖書館藏。 圖版來源:The Miriam and Ira D. Wallach Division of Art, Prints and Photographs: Photography Collection,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1890-1899). Kago Traveling Chair.

1870至1890年代,大量西方人到日本旅行,他們停留的時間少則數月,多則數年。[1]西方人在遠東的「觀光」,催生許多旅遊文學,也促進了當地的觀光經濟(紀念禮物、工藝、服務業等)。攝影是最能充分展現到此一遊的觀光紀念品,西方攝影師將攝影術帶入後,結合日本傳統浮世繪版畫的工藝,手工上色照片蔚為流行。在此時期,法國藝評家菲利普・博蒂(Philippe Burty, 1830-1890)於1872年提出「日本主義」(Japonisme),反映著西方人對遠東文化的嚮往,並視日本作為遠東面向世界交流的中心。

日下部金兵衛,《京都清水寺》,1890-1899年。蛋白相紙手工上色。(紐約公共圖書館藏) The Miriam and Ira D. Wallach Division of Art, Prints and Photographs Photography Collection,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圖 2】日下部金兵衛,《京都清水寺》,1890-1899年,蛋白相紙手工上色,紐約公共圖書館藏。 圖版來源:The Miriam and Ira D. Wallach Division of Art, Prints and Photographs: Photography Collection,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1880-1899). Kiyomidzu Temple at Kioto.
日下部金兵衛,《鎌倉青銅大仏》,1880-1899年。蛋白相紙手工上色。(紐約公共圖書館藏) The Miriam and Ira D
【圖 3】日下部金兵衛,《鎌倉青銅大仏》,1880-1899年,蛋白相紙手工上色,紐約公共圖書館藏。圖版來源:The Miriam and Ira D. Wallach Division of Art, Prints and Photographs: Photography Collection,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1880-1899). Daibutsu, Bronzu Image at Kamakura.

當時的橫濱、箱根、東海道(原江戶時代自江戶到京都的驛道)、中山道、京都、日光、鎌倉等,都是著名的旅遊必訪勝地。這些地方有些共通性,展現在後來出版販售的攝影紀念相冊中。廟宇、佛造像、身著傳統服飾的日本人(藝妓、僧侶、飛腳)、傳統交通工具(舟筏、肩輿)、名所(名庭、山水)等,表徵整體日本文化。儘管這些相冊的目標客群是西方人,但從目前留下的多數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來看,卻甚少出現西方人士的內容或題材。

許多風景對象和視角的選取,至今仍影響著當代人的旅行印象。著名的清水舞台和鎌倉大佛,仍以同樣的取景屢屢出現在現今各大旅行社廣告或遊客攝影作品中,從百年前廣為流傳的蛋白照片《京都清水寺》、《鎌倉青銅大仏》便可溯其來歷。【圖2】【圖3】這是文化視覺印象,隨時代深化到人們心中,從而造成觀看方式的轉化。在《東京向島堀田庭園》中,【圖4】身著傳統服飾的日本人沿著名庭的觀賞步道站立擺拍。儘管處在室外,但他們的站姿、位置與動作,哪怕是服裝都是經過巧妙安排,為的是營造「遊園觀光」的畫面氛圍。

日下部金兵衛,《東京向島堀田庭園》,1880-1899年。蛋白相紙手工上色。(紐約公共圖書館藏) The Miriam and Ira D
【圖 4】日下部金兵衛,《東京向島堀田庭園》,1880-1899年,蛋白相紙手工上色,紐約公共圖書館藏。圖版來源: The Miriam and Ira D. Wallach Division of Art, Prints and Photographs: Photography Collection,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1880-1899). Prince Hotta’s Garden at Tokio.

19世紀中,美國的叩關迫使日本結束長達200多年的鎖國時期(1633-1854)。鎖國期間,日本限制所有出境旅行,僅有少數外國商人可經由長崎港進入日本。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署《神奈川條約》,4年後江戶幕府陸續與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荷蘭簽訂不平等條約(通稱安政條約,又稱五口通商條約),致使更多港口對西方列強開放。外交過程中除了促進商貿與文化交流,也吸引了西方旅人、攝影師赴日觀光,旅遊文學、本地工藝、觀光紀念品、攝影術連帶發展起來。當時,大型港埠城市諸如東京(原名江戶)、橫濱、長崎等地,是西方旅人聚集之處,但最初旅人的足跡受限於禁令,僅能於通商口岸25英里的幅度內行動。[2]

緊接著,日本迎來了現代化的明治時代。1869年,明治政府施行一系列「版籍奉還」、「廢藩置縣」的新政,天皇集權於一身,廢除幕府時期各地設置的「関所」(せきしょ,即關隘)。更於1871年向國民宣告,於國內旅行將不再需要通行證(護照),但對外國人而言卻是強制性規定。儘管如此,從當時留下由西方人所撰述的旅行文學中可得知,針對西方人允可的通行證主要是具有地理、風物紀錄與考察的功能性意圖。19世紀英國探險家、作家暨攝影師伊莎貝拉.璐西.博兒(Isabella Lucy Bird, 1831-1904)曾在1878年旅日,她的旅行見聞於1881年出版。在日本奥地紀行(Unbeaten Tracks in Japan)中,她指出:「護照通常定義外國人旅行的路線,…護照是必須出於『健康、植物研究或科學調查』的理由進行申請。」。[3]從中可看出,官方對西方遊客在國內遊走是抱持著某種專業研究的期盼,但至於實際上有多少西方遊客真正從中進行相關方面的探索則不得而知。

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政商的支持態度也是促進西方人日本旅行潮的原因之一。他們亟欲轉化不平等條約的問題,導向招攬日本觀光和行銷日本文化,讓西方列強看見日本的現代化與文明,藉此平衡雙方的地位與國際觀感。明治初期,許多縣鎮已有當地的導覽手冊,手冊配有木刻版畫插圖和相關路線與食宿資訊。主要城市各地甚至有專門提供旅人交通或行程幫助的機構,類似今日代辦旅客事宜的旅行社。同時,西方人在日本國內旅遊也受到善待和歡迎。[4]許多建設沿著現代化的軌跡發展起來,鐵道、橋樑、馬車、人力車等,交通工具縮短了時空距離並增加了便利性,西方旅客得以深入探索的景點激增,長途旅行逐漸發達。

有更多影像補捉了靜謐的山林溪澗等不為人知的秘境,如《京都湍流之景》【圖5】,甚至是高處俯瞰城鎮的全景圖。對西方人而言,這些蛋白照片不僅紀念著他們親身接觸到遠東(日本)的文化經驗,更是體現他們對古日本韻味之憧憬的最直觀工藝品。同時,集體文化印象也形塑了世界各地旅人(尤指西方人)理解與觀看日本的視角。

日下部金兵衛,《京都湍流之景》,1880-1899年。蛋白相紙手工上色。(紐約公共圖書館藏) The Miriam and Ira D
【圖5】日下部金兵衛,《京都湍流之景》,1880-1899年,蛋白相紙手工上色,紐約公共圖書館藏。圖版來源:The Miriam and Ira D. Wallach Division of Art, Prints and Photographs: Photography Collection,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1880-1899). View of Rapids, at Kioto.

藝術史研究的發展中,長期聚焦在書畫、建築、雕塑等層面,而這些流傳下來的手工上色照片,曾經大量製作、販售,加以照片影像淺顯易懂的特性,在學術研究上很容易受到忽視。最為直觀的視覺形式卻往往能引出不同的歷史解讀和美感認知。有關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的探究,值得陸續從更多角度來細細詮釋。

[1] 參見Eleanor M. Hight, Capturing Japan in Nineteenth-Century New England Photography Collec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11, p. 7.

[2] Hight, Capturing Japan, p. 1.

[3] 原文:“Passports usually define the route over which the foreigner is to travel,… A passport must be applied for, for reasons of “health, botanical research, or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引自Isabella Lucy Bird, Unbeaten Tracks in Japan. New York: G.P. Putnam, 1880, p.84.

[4] Roger March, “How Japan Solicited the West: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of Modern Japanese Tourism.” CAUTHE 2007: Tourism – Past Achievements, Future Challenges, edited by Ian McDonnell, Simone Grabowski and Roger March.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2007, pp. 843-852. Web. 11 January 2018.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11133858/http://www.inboundtourism.com.au/western-travel-in-japan-1868-1964.pdf&gt;

0002

「嚮往遠東: 從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 有 3 則迴響

  1. […] 《富士山香客》一作,是激起我撰寫這篇研究文章的靈感。我曾在 〈嚮往遠東:從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一文中,爬梳西方遊客和旅遊紀念寫真如何反映或影響日本風景的視覺表現。本文則採取相反途徑,從日本旅行的脈絡來反觀文化內涵如何再現與應用於攝影寫真。 […]

  2. […] 張維晏撰,〈入墨男體: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中的刺青者〉,《漫遊藝術史》(2020.01.09發表)張維晏撰,〈佐了玩味的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漫遊藝術史》(2020.02.06發表)張維晏撰,〈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中的相撲攝影〉,《漫遊藝術史》(2020.03.12發表)張維晏撰,〈不減風韻: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中的鏡美人〉,《漫遊藝術史》(2020.04.16發表)張維晏撰,〈剝繭抽絲: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的桑織圖〉,《漫遊藝術史》(2020.06.18發表)張維晏撰,〈脫胎的流光藝彩:Felice Beato與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漫遊藝術史》(2019.03.14發表)張維晏撰,〈嚮往遠東:從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漫遊藝術史》(2019.06.27發表)張維晏撰,〈浮世美人: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謳歌的百媚千嬌〉,《漫遊藝術史》(2019.07.11發表)張維晏撰,〈高枕難眠:從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東方睡美人鏡頭背後的酸楚〉,《漫遊藝術史》(2019.08.30發表)張維晏撰,〈以朝聖為旅行藉口? 從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觀光的發展〉,《漫遊藝術史》(2019.09.05發表) […]

  3. […] 張維晏撰,〈嚮往遠東:從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漫遊藝術史》(2019.06.27發表)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