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籃球,幾乎完蛋!

第39屆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在23日落幕,本屆賽事扛下中華藍主控重責的蔣淯安賽後表示會持續調整心態,做好自己本分在國際賽場好好幫助中華男籃。即便有SBL冠軍賽NVP蘇翊傑在陣,蔣淯安本屆瓊斯盃仍扛下中華藍主力控球重責,出賽9場場均出賽20分鐘,平均可攻下6.4分、3.6

2017亞洲杯男籃賽,中華男籃預賽三戰1勝2敗,贏香港,慘輸日本38分和澳洲40分,但仍順利晉級12強,中華隊歸化球員中鋒Q戴維斯受傷未能成行,使得整體戰力和內線牽制、防守強度都受到重挫,表現不如預期,甚至不及格。

歸化球員在禁區的籃板、防守和牽制力,讓大多數人看不見中華隊的問題和罩門,在Q缺席,曾文鼎、田壘沒打,新生代最佳主控陳盈駿也沒有隨隊情況下,中華男籃實力明顯落後日本、南韓、菲律賓一大截。

老實說,這是中日實力上的差距,球員能力就是這樣,真沒有什麼好檢討,中華隊現在沒有歸化球員在內線,對日韓輸球可能就是15-20分起跳,撇海慘狀,隨時可能。

我倒是對中華團教練一慣以來的選人、挑人眼光視野,有點不同看法和意見,這是周俊三在組訓選材過程中值得探討問題。

在亞洲杯這個檔次和競賽等級,結果中華隊只有一名控球蔣淯安,菜鳥于煥亞擺不上去,190公分後衛成力煥完全在戰力外名單,這是極大敗筆。

我喜歡成力煥,他是拚命努力又自我要求極高的好球員,但他的控球、能力、實力、角色、功能,選他去打亞洲杯和瓊斯杯、東亞男籃資格賽,真的沒有必要。為什麼?

1、他不是打亞洲國際賽規格的球員,28歲也不年輕,功能性不強,要帶球隊第12人去,也要是年輕、可塑性高的未來球員。

2、功能性不足,190公分後衛,帶去國際賽就是要能當犧牲打,可以防守、對抗,或者是外線神準那種,可以當奇兵。結果成力煥帶去,卻是戰力外名單,那真不如帶19歲高國豪去(如果他能去的話),或者帶林金榜去,至少他能防守和對位,這才是養成計畫和培訓,對團隊戰力、未來、整體都有幫助。

3、成力煥不是老將,也不是精神領袖,更不是外線神準射手,防守和球路功能對中華隊都很難派上用場,經驗、球路、特長、防守、控球都幫不了中華隊,這等於是中華隊去了11名球員。如果再加上201公分林郅為,那中華隊等於只有10分應戰。

4、201公分林郅為25歲長人,有運動能力和速度,還可以培養。問題是:他算是老大不小尷尬年紀,帶去了,幾乎打不到球,一點培養意義都沒有,從東亞資格賽到亞洲杯,他都是戰力外名單。既要養成、接棒、換血,林郅為這種球員,跟過去四年李德威這種中鋒,是不是要有另外養成方式和國家隊組訓,才有作用和意義。

5、當教練全隊只信賴一名控球時,把成力煥換成另一名老練控球,或者可以當替補的控球,甚至是更年輕,22歲以下的控球都可以。蘇翊傑不能成行,還有洪志善、陳世杰可以徵召,也有李維哲、呂濟而可以考慮,再不然就帶一名能防守拚命的老練鋒衛球員,像林金榜這種,都可能派上用場,當犧牲打。

總教練選材、選人沒有對錯,但年輕化、培養人才、功能性要強,絕對是最重要考量,如果中華隊只有10人可戰,能派上用場的可能最多只有6-7人,亞洲杯中華隊戰力和實力又明顯不如日本,那比賽只會更難打,培養和養成效果也幾乎是「零」。

未來幾年中華男籃重建、換血、接棒思維,SBL超籃經營體制,台灣籃球該如何才能「突破現況」,都是很傷腦筋的事。

台灣籃球已經完蛋,那只是喊喊加油和想著延續舊制,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