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大

直擊台灣一醫難求怪象:最邊緣的大安區,剩一位70歲西醫師駐守

台北和台中的兩個大安區,同樣坐落六都,醫病比卻相差百倍。健保開辦27年,醫療資源分布卻更不均,形成難解的惡性循環,是時候重新評估制度,讓偏鄉民眾與小鎮醫師,都不再挫折。

偏鄉醫療-遠距醫療-高齡化-醫師荒-公費醫師-後醫系-醫病比 台中大安區1.8萬位居民有四分之一是高齡長輩,卻只有一家診所。全區唯一西醫師也已70多歲,可能在近年退休,迎來無醫困境。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其他

台中大安區,海風強勁。鹽分過高的海風不只讓當地二期稻作難收成,也吹走許多產業的發展可能,徒留風力發電機的扇葉緩緩轉動。

「東北季風來,寒冷又潮濕,安田診所裡滿滿都是人,」住在當地超過60載的徐先生無奈地說。或因行動不便,或因舟車勞頓,當地長輩不敢麻煩在外打拚的兒女回來幫忙接送,生病時常常選擇在寒夜裡忍痛度過,或直接到藥局買成藥,有餘裕時才會到當地診所或跨區到大甲看診。

被網友戲稱為「最邊緣行政區」的台中大安區,到底有多邊緣?徐先生口中的「安田」,是當地唯一一家診所。由於衛生所找不到長駐醫師,診所內的詹國泰醫師成為全區唯一一位西醫師。若以大安區1.8萬位居民換算,每萬人口醫師數(以下簡稱醫病比)僅0.5人,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10人標準。

醫病比-醫療荒漠-偏鄉醫療-無醫鄉

議員吳敏濟分析,當地有四分之一人口是高齡長輩,2011年大安區尚有5名西醫,10年來一個個退休後,醫療資源逐漸吃緊。碩果僅存的詹醫師高齡70多歲,也很可能在近年退休,迎來無醫困境。

但大安不過是諸多偏鄉的縮影。

根據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全台有高達244個鄉鎮市區醫病比小於10人,等於全台有超過一半面積都不符WHO的建議標準。

廣告

各縣市醫病比

兩個大安區,西醫資源差百倍

反觀台灣另一端,同樣名為大安區的台北市大安區,醫病比卻高達54.1人,且10年間西醫人數從1189成長至1636人,漲幅近4成。

兩地一樣坐落六都,卻彷若兩個世界。全台民眾都有繳健保費,享有的西醫資源卻相差超過百倍。

常有人指稱,台灣交通方便,偏鄉民眾只要開車,很快就可以抵達醫療院所,就醫並非想像中困難。這樣的論述,聽在台中大安民眾耳裡卻相當諷刺。

華山基金會大安愛心天使站站長王雅琪觀察,獨居長輩搭公車和叫計程車都不方便,若要到市區就診,搭公車要經過好幾次轉車。以徐先生的太太為例,如果要到台中榮總,自海墘站出發後,要在大甲、豐原、台中站三處轉車,計入候車時間,車程動輒4個小時,十分耗時耗心;若是搭計程車,長輩也未必有經濟能力或捨得花錢。

廣告

直到近年658路公車上路,路線涵蓋台中榮總與國家歌劇院等地,才有效改善交通問題。

攤開全台各鄉鎮市區醫病比數據,有諸多非偏遠地區同樣面臨醫師流失的困境,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狀況,可能比過去更嚴重。

如台中神岡、桃園大溪、苗栗三義等地,皆非內政部所定義的偏遠地區,近十年西醫人數都下滑,2020年醫病比都不足4。

市場邏輯下,醫師往都市擠

為何醫師往都市集中?成大公衛所特聘教授陳美霞解釋,關鍵是醫師去向與醫療院所選址仍服膺市場邏輯。台灣儘管有健保制度,但醫生或醫院為獲得更多就醫點數,自然選擇人口多、消費力較強的都會流動。

政大公行系副教授廖興中同樣以「準市場化」機制形容醫療資源分配。他認為這樣的分配機制會造成惡性循環,愈貧困的地區愈難取得醫療資源,造成雙重剝奪現象。

廣告

醫師往都市集中,也出現診所一條街的怪象,圖為新北板橋陽明街。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政府並沒有袖手旁觀。過往祭出多項計劃以充實在地醫療人力、提升醫療可近性和更新設備等,然而成效與做法卻備受質疑。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也坦言,目前的制度設計僅能讓偏鄉醫療品質維持在60分,有待改善。

以行政區配置資源,易有盲點

如何改進現況?可以從打破傳統行政區限制、重新思考公費生制度與充實遠距醫療三方面下手。

廖興中指出,過往政府在規劃醫療資源分配時,多是以傳統行政區作為疆界。但鄉鎮市區面積大小與形狀不一,人口分布或集中或分散,以此為標準來分配醫療資源,容易產生盲點。

廣告

「我想了解花東洗腎病患洗腎方不方便,但一查發現很多人的戶籍地是在新北,」他提到,另一個盲點是戶政資料很難忠實反映現實的人口分布情形,很多人的日常活動地區與設籍地不同。他建議,由於我們已能掌握民眾的性別與年齡分布資料,也應以此為基礎進行分科分析,如了解全台18歲以下民眾前往小兒科的難易度。

因此廖興中建議,未來評估時,除了應找出能合理評估民眾活動範圍的方法,如採用電信資料協助校正外,也應突破行政區疆界,才能真正貼近民眾需求。

他的個人研究即是以村里為單位進行更細緻的分析:先找出該地平均人口中心點,以該中心點畫出道路距離15公里內的範圍,並查看該範圍內是否有醫療院所。

廣告

研究發現,衛福部所推動的巡迴醫療涵蓋範圍,與真正有醫療需求的範圍,重疊率不到2%,矯正效果有限,有待改進。

公費生留任率僅16%,「怨念都很深」

過往,派駐公費醫師前往偏鄉,一直是補足偏鄉醫師人力缺口的主要做法。但公費生於2009年曾停招,直到2016年才展開新一期計劃;過去所培育的6000名公費生,留任率也僅有16%。

「那怨念都很深,」劉越萍分享,舊制公費醫師在偏鄉服務時經驗多半很糟,如今想起仍憤恨難平。箇中原因除了工時長、薪水低、得提供非本科專業的醫療服務外,還包括許多隱形的生活機能限制,如托嬰與孩子的教育問題等。

「一邊開會一邊抱小孩,被說是超級奶爸,但心裡很苦啊,」公費醫生自救小組成員陳永昌舉例,過往在花蓮服務時,褓母難尋,父母又遠在北部,很多時候都要親力親為。孩子的教育議題,也是許多公費醫師選擇是否留在偏鄉的考量。

石碇衛生所主任姚智偉在當地任職12年,是該區唯一一位西醫,走在路上常遇到鄉親與他打招呼。許多偏鄉民眾的健康,都有賴小鎮醫師守護。

兩大利器,讓小鎮醫師不再孤軍奮戰

有鑒於過往公費生經驗慘痛,劉越萍強調,新制公費生會享有更好待遇與更多進修機會,也會給予公職身分保障。但她認為更重要的,是讓公費生不會有被「丟」在偏鄉孤軍奮戰的挫折感,要建立完善後援制度,讓醫師在偏鄉服務時,能很快找到其他醫師諮詢或協助會診。

因此,改善偏鄉醫療服務,強化遠距醫療將成為後續的重要方向。

劉越萍表示,網速是遠距醫療成功的關鍵,因此跨部會溝通時,都會特別留意偏鄉地區的5G基礎建設,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目前也已通過相關計劃。

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分享,遠距醫療服務因疫情更加開放,不但在2021年被納入健保給付,適用地區也從50個鄉鎮市區擴展為86個。隨遠距醫療逐漸成熟,能與居家醫療成為「小鎮醫師」雙利器。

她舉貢寮衛生所主任林中一為例,巡迴診療車上備有多樣醫療設備,能深入長輩家中提供服務;當碰到較複雜的病況或數據無法判讀時,也可以即時聯絡遠端的汐止國泰醫師進行會診。

今年三校後醫系招生,將培力一群新的公費生,能否如他們所言,找到一群真正對行醫與助人有熱情的學生,畢業後具備智慧醫療與遠距醫療的能力,成為偏鄉的長駐醫療生力軍,值得期待。

【更多精彩內容,請購買《天下雜誌》745期《誰以後看不到醫生?》,單本即享免運】

(責任編輯:黃韵庭)

相關熱門主題
誰以後看不到醫生?
《天下雜誌》745期:誰以後看不到醫生?
沉寂40年的後醫系熱潮再起。3月中旬開始,清大、中興、中山後醫系接連開放報名, 元智、陽明交大、中央大學也都在等待申請成立後醫系。 他們究竟是建立醫學教育新典範,還是導致醫療崩壞的開始?台灣究竟需不需要更多醫師?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499(原價$790)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