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打乳业新国标

细菌含量超出国外数十倍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蛋白质含量远低正常标准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炎症缠身的病体奶牛挤出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责任编辑:孟登科 曹海东 朱红军

乳业新国标是进步,还是倒退,是个问题

是保护消费者,还是保护奶农,是个问题

是受制于现实,还是鼓励先进,也是个问题

细菌含量超出国外数十倍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蛋白质含量远低正常标准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炎症缠身的病体奶牛挤出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怀揣着上述疑问的上海奶协副秘书长顾佳升,刚参加完6月上旬的中国奶业首届大会,未能寻到答案。

在行业反弹雀跃中举行的这次盛大集会,洋溢着对产业一体化的期许,几乎屏蔽了三鹿事件后的安全阴影。顾佳升再一次嗅出了曾经的集体沉默的味道。

这些质问,本是抛给6月1日正式施行的乳业“新国标”的,此前数月,作为业内专家,他反复被新国标究竟是历史倒退还是进步的争论声浪所淹没,在化名博客里,他直言不讳,“对三聚氰胺事件的反思正走向歧途”。

两个月前,在另一处奶业的集会上,压抑在业内的腹诽之声,最终却是因为一位好事者的意外提问,才在会议结束前刻,公然引爆。

那场不免愤激的评论中,不止一家乳企,不止一家行业协会,也不止一位专家,炮打了乳业新国标,“离奇”、“意外”等说法频频出口。中国乳业阵营林立,互相攻讦的事情并不新鲜,但放诸一项集11部委、机构之力,耗时近两年,并被寄予开启食品安全新纪元期待的新国标之身,还是令人惊诧。

乳业新国标怎么了?官方语境中的共识之下,究竟掩盖着什么样的秘密和争议?

一夜退回25年

现在的中国原奶质量,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了

问题出在了乳业新国标的分支“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的设定上。

三鹿事件中,元凶三聚氰胺正是在生乳环节添加,而添加的最直接动机就是增加蛋白含量,可见这些指标的生死攸关。

一直以来,对于生乳(又称鲜乳,生鲜乳),中国奶业从不乏标准,引用最频的当是1986年农业部颁发的收购标准,以及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

三鹿事件后,奶业标准混乱之弊屡被提及,并一度成为反思所向。2009年初,清理原有乳业标准,再造新国标,即已启动,卫生部受托领衔。

然而,对照两份旧有的生乳标准,在蛋白含量上却难得一致,均系2.95%(即100克生乳含2.95克乳蛋白),菌落总数(通俗理解就是细菌含量)亦呈从严之势,从原有的最低容许每毫升400万提升至50万。

三鹿垮台后,国务院紧急出台《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在反思中尤为提及“对生鲜乳及乳制品(以下统称乳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上溯一年,2007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更是明确要求“把提高原奶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r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