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纹海豹

海豹科带纹海豹属动物
收藏
0有用+1
0
同义词环海豹(环海豹)一般指带纹海豹
带纹海豹(学名:Histriophoca fasciata)成体长1.6~1.7米,平均体重70~80公斤。雄性皮毛呈黑色,雌性褐色,但均有4条白色环纹:一条围绕颈部,一条围绕尾部,两条围绕前鳍肢。另外,带纹海豹腹内生有一个发声气囊,用于水下交流。
主要分布于白令海、楚科奇海、鄂霍次克海以及北太平洋中、西部的高纬度海域。带纹海豹为寒带物种,通常单独生活;日行性,白天优游于海中寻觅食物,夜间爬上浮冰休息。
(概述图片来源 [1]
拉丁学名
Histriophoca fasciata
别    名
环海豹绶带海豹
动物界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    纲
兽亚纲
亚    目
鳍足亚目
带纹海豹属
带纹海豹
亚    种
无亚种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中文名
带纹海豹
命名人及年代
Zimmerman,1783
外文名
Ribbon Seal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身体呈圆柱形。雌性比遥符雄性稍小。成年雄性换毛前呈红褐色,换毛巩己键希后黑色;雌性较雄企迎性色邀奔去浅盼龙轿。 [2-3]
成体海豹深色皮毛上有四条白色斑纹(或杂有黄色),形成醒目的黑白图案:一条环绕颈部;各有一条环习局协绕一对前鳍肢;还有一条环绕后鳍肢前的下背部。白色斑纹的位置和大小有个体差异设捆。此类白色斑纹在两性12岁左右都会出现,换毛后更为突显。 [2]
大小量度:初生幼兽(灰)白色,体长73~98cm;重6~10kg。幼兽长128~134cm;重40~50kg。2~3年的亚成体长145~155cm;重55~70kg。成体长165~175cm;重72~90k仔润肯g。 [2]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主要栖息于北极的寒冷海域,尤喜有小块松散浮冰的深水区。 [2]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昼行性觅食物种。通常成小群聚集。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繁殖地和浮冰海洋间迁徙与觅食。一到繁殖季节,各个年龄段、性别和大小的海豹会聚集在一起。脱毛、繁殖都在春季破冰时到来,成年海豹登陆浮冰繁殖,幼体则在浮冰上脱毛。 [2]
带纹海豹登陆后感觉到威胁存在时,会比其他鳍足类花费更多时间环顾四周,可能是离水后视力下降所致。它们会用前鳍肢挖冰并推行。 [2]
食性随年龄、季节和位置的不同而不断改变。雌性在产仔和哺乳期短暂禁食。幼体海豹以虾、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成年海豹捕食各种头足类动物甲壳类动物和鱼类,每天可消耗7.7公斤食物,能潜入600米深水觅食。 [2]
天敌包括虎鲸、格陵兰鲨和北极熊。 [3]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分布于北太平洋、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季节性地迁入楚科奇海、西波弗特海以及日本海北部。 [3]
原产地(海域):日本、俄罗斯、美国。 [4]
带纹海豹分布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每年4~5月份发情交配。雌兽妊娠期约11个月,于浮冰上分娩,每胎仅产1仔,新生幼仔通体雪白,哺乳期仅4~6周,过后即独立生活,而雌海豹随即进入下一个交配季节,小海豹在浮冰上停留数周后毛皮褪换为成体型,但白色环纹要在4岁左右才显现出来,恶劣的环境导致小海豹出生当年的夭亡率高达44%,雄性3~6岁性成熟,雌性2~5岁。寿命25~30年。 [5]

种群现状

播报
编辑
已分辨出三片与育种相关的带纹海豹种群,即白令海、南鄂霍次克海和北鄂霍次克海种群。白令海种群约120,000~140,000只(Fedoseev 2002);1988~1990年,南、北鄂霍次克海种群合计630,000只(Fedoseev 2002)。最新的航空调查在1990年,此后的种群数量似有增加。 [4]

保护级别

播报
编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数据缺乏(DD),2008年评估。 [4]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鳍足目*所有种) [6]

生物分类

播报
编辑
Zimmermann(1783)最初把带纹海豹放在海豹属(Phoca),Gill(1873)和Scheffer(1958)又将其放入带纹海豹属(Histriophoca)。1970年,Burns和Fay对北方的海豹进行了重新评估,再次将带纹海豹划入海豹属。而后来一些学者,如Muizon(1982)、Rice(1998)和 Wozencraft(2005)都认可该种带纹海豹属的生物分类。 [4]